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童春华:从农企“老司机”到农业“昆稻夫

    信息发布者:jsntrgmt_2sae04z9555
    2019-07-23 20:34:57    来源:江苏经济报   转载

     

    什么是创业?相信每位创业者都有自己的定义。对童春华来说,“创业,就是让更多的昆山人吃上昆山本地的优质大米”。

    从“三无”人员到昆山再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从农业企业的“老司机”到一手创办的“昆稻夫”农业品牌在苏南区域内小有名气,从“依靠朋友做点小生意”到有能力带动农民致富……一路走来,这位“70后”的身上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他的追梦 进度条现如今又走到了哪里?

    历经职场沉浮 终启创业梦想

    1977年出生的童春华是土生土长的昆山人,职高毕业后,因为所学专业与营销相关,被分配到当地的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做柜台营业员。1995年左右,外资企业还没有大规模涌入昆山,那时候老百姓要能进入到这样的一个地方工作就如同领到了一份“美差事”。

    但童春华并不这样认为,他回忆说,当时的交通工具还只是自行车,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自己的自行车倒是没少丢。“况且那时一个月工资大概四五百元,我一直想早点成家立业,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辞职。”

    20世纪90年代,开出租车是人人艳羡的“香饽饽”。童春华也没能抵挡住诱惑,从购物中心出来后就开始跟着从事这一行的姑姑学开出租车。然而“白天在家休息,晚上出来开夜车”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童春华便亲手画上了句点。“开夜车开了一年半时间,感觉生活都‘黑白颠倒’了,挣了钱也没时间花。”童春华笑道。

    自由职业不适合,后来又遇上了企业改制,工作的乡镇企业转成了私有企业,一系列变化让童春华措手不及,他称那段时间是自己职场生涯的“瓶颈期”。好在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空窗期”几个月之后,童春华又看到了“希望的火苗”。

    “有个亲戚在农企上班,公车司机岗位空缺,正好我又开过出租车,就去应聘了。”他说,那时候需要经常同农业技术人员一起走到田间地头,也正是在此期间,自己与大米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昆山引进了南粳46系列水稻新品种进行试种,那个品种的大米煮出来的米饭满香四溢,口感品质很好,第一次试吃后我就想把它推广出去。”2013年9月,“公车司机”童春华又一次辞职,成立昆山再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驰骋创业大潮 “三无”人员绝地求生

    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没有员工、没有销路关系,童春华形容创业之初的自己是“三无”人员。为了尽快脱离创业刚起步时的窘境,童春华可没少动脑筋。

    “要稳住脚跟,首先要有自己的‘大本营’。”他对记者说,为了把公司名称注册下来,自己租了一间16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有了落脚点,就要想办法引进人才和开拓公司业务,童春华想到了自己的“朋友圈”。“说实话,2013年成立不久,公司各方面业务量不多,财务方面就请朋友公司的会计帮帮忙,后期得到很多做团膳的朋友的‘照顾’,账面上才好看些。”就这样干了两年,童春华与昆山五六家企业达成团膳供应合作,每年除去相关投入还能有约10万元的盈利额。

    这样的日子久了,童春华认为总是帮别人的品牌大米做宣传,自己的公司却缺乏核心支撑点,他担心公司“活不久”。“而商标就是一家公司的灵魂与核心。”在翻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和理念后,童春华想到创业初衷就是“让更多的昆山人吃上昆山本地的优质大米”,而昆山本地的优质大米是由勤劳能干的昆山农民种出来的,用“昆稻夫”这个名称再合适不过。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2015年公司正式开始品牌化运作,采用统一采购种肥、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回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与锦溪等地的大农户合作170亩订单农业。“第一批‘昆稻夫’上市就卖出去85吨!”好的市场反响让童春华信心大增。他透露,今年的订单面积达到了800亩左右,未来还会与更多的城镇大农户合作。“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他们的种植经验和能力比我们强,能保证大米品质,而我们专攻销路和服务,同时一条龙打理好后期烘干、收储等环节,帮助农民更好实现增收。”

    搭载现代商业 未来目标可期

    产品有了,如何在借助捷强等昆山当地连锁超市传统门面销售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销路?正是互联网电商释放红利的时期,童春华抓住这一机遇,从去年11月份开始布局电商业务。

    “我们和面向整个苏州大市的邮政电商平台合作,一年下来可以销售五六千袋5公斤和10公斤规格的大米,希望通过这个大平台把品牌辐射到昆山以外的吴江、太仓等区域市场。”

    “喂,再要30袋米是吧?好的,马上派人送过去。”记者采访时,正赶上端午佳节,童春华不时接到企业给员工发福利的新订单。不只是节日期间,平时每天接20多个咨询买米的电话对他来说也是常有的事。“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现在大家对于食品的理念已经从‘吃饱’变为了‘吃好’。”

    采访中,童春华聊起公司名称,透露起初加入“科技”二字,也是“早有打算”。“未来,我们要向科技型企业转型,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技术咨询等提升含金量,不断研发优质新品种,让更多的人吃上更好的大米。”

    童春华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段话:“坚持,不是为了感动谁,也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我知道,一路奔跑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凭借优质品种和专业服务,去年再创农业公司线上线下销售量突破50万公斤,这离童春华想要实现的250万公斤的短期小目标更近了一步。 江苏经济报记者 叶小力 刘 菁 通讯员 龚沛桦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