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郭小林:读一本书 修一个人

    信息发布者:jsntrgmt_2sae04z9555
    2019-07-05 22:43:26    来源: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转载

     读一本书 修一个人

      ——访如皋市作家协会磨头分会主席郭小林

      

    dingss18051


      与郭小林相识也有三年时间,平时虽各自忙碌,朋友圈中却天天相遇。他全心打造的微信公众号“磨头人”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以他为核心的作协磨头分会风生水起,成绩斐然。“朋友说我是个文人,我听着有些惶恐,我自知连一个合格的读书人都算不上。能称上文人的,至少也得是博览群书,成一家之言。而我只是在可怜的几本书中游荡,读了就忘,忘了再读”。郭小林言语不多,却谦逊质朴。

      上中学那会儿,生在农村的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更精更多的书籍,除了语文课本外,同学们被禁止阅读一切课外文学书籍。先生们习惯统称这些书籍为“小说”,说它们是“毒害”学生,影响学业的“罪魅祸首”。于是,年轻的郭小林便早早地与文学无缘了。

      后来郭小林上了大学,才有机会走进校园图书馆,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郭小林一头钻了进去,不分类别,见书就啃。数理逻辑、天文科幻、艺术设计,甚至于宗教玄学,都是他愿意了解的知识。渐渐地,为了一时的显摆与得瑟,他读书的初心也变得虚幻缥缈起来,贪杂少精,随遇而安……广撒网式的阅读虽觉粗浅,但也并非一无所获。读总比不读要好。记得有一本书谈及“淡泊明志”,作者将其解读为:“位居高位不为尘世所困,志存高远勿忘游戏人间”。没想到这句偶遇的精妙解读能为郭小林所铭记,并成为此后他遵循的人生信条。除此之外,广撒网式的阅读还是结合自身兴趣主观筛选的过程,这对确定今后研读的方向大有裨益。

      “仍记得第一本认识研读的书是《世界美术史》,浅绿色的封皮,素雅大方……主体内容讲述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几位巨匠的艺术成就及人生经历。从中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解作品背后的人物才是读懂作品的关键。人与书、人与画之间都有缘分牵绊着,什么样的人遇见什么样的作品。 书中的巨匠不只是画家,他们更是雕塑家、建筑家,甚至于如达芬奇式的大师,由此可见知识间的通达与共性,如同杂文、散文、小说、诗歌……终究,它们都是传达思想的载体罢了。书中的巨匠都是天才,幸运的是,这些天才愿意屈服于自己的个性,最终成就了如米开朗基罗——《西斯庭天顶画》这样的旷世巨作。”谈到读书,郭小林滔滔不绝,兴高采烈。

      是啊,好多事情是被逼出来的,米开朗基罗创作《西斯庭天顶画》的过程就是个自由受迫,内心自虐的过程。否则如此一位天才怎耐得住长年累月面朝天顶作画的寂寥呢?其实读书、写作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千百回拾起与放下呢?

      可惜,偏偏在读书上郭小林屈服不了自己的个性,不喜小说之类的长篇大作,不喜在文章骨架上附着太多的油脂。虽然丰满的文章和词句读起来很爽滑、温润,精彩的故事情节设计得很巧妙,但仍不足以满足他求知的迫切心理。这有可能与他生活的环境(磨头乡村)有关。在乡村,抬头看天,俯首接地,田间的每一片叶、每一棵庄稼都不显多余,看见它们,让他少了些不种而食的歉意,多少些安全感。因此,郭小林还是更喜欢诗词、杂文、散文一类的短篇,虽偶有矫情之嫌,却可信手拈来,得一段故事,明一种思想,品一处自然……

      单一的长篇小说与系统性的长篇论著还是有区别的。年轻的时候迷过宗教玄学,虽觉深奥,但兴趣总是促使他去尝试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厚厚的十几本《世界佛学史》论著也能读得不亦乐乎。后来邂逅老师指点,方知乱读乱想的坏处,于是他买回一部《金刚经》读来读去。十几年了,一本书至今还没有读完。

      郭小林说:“佛教讲修行,我认为修与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修倾向于佛法研习,若想达到究竟了义的境界还需要行来印证。修是静下心来读好书,行是走进社会讨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实践印证过的思想,才是心甘情愿屈服的真理。而真理或许只藏在其中一本书中,静候读者千百次的翻阅。”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匆匆不惑之年,更是读书之际,郭小林告诉我现在的读书的心态比之前随和许多。书不在多,精耕细品;识不在深,有修有行。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